釋放人本性的存在主義電影
存在主義existentia,意為存在、生存、實存。
存在主義哲學會去關注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,遇到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,比如,死亡、自由、孤獨、無意義。
它關注一個人要有自我,比如克爾凱郭爾說,“冒險會引起焦慮,不冒險會失去自我”;
關注痛苦的意義,比如尼采說“那些殺不死我的,會讓我更強大”;
關注死亡,比如海德格爾提出“向死而生”;
關注自由和選擇,比如薩特說“人只有選擇的自由,沒有不選擇的自由”。
今天,給大家推薦9部存在主義的電影,從電影中尋找人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得不面對的情境或者說困境。
01.
沒有出生證明,沒有死亡證明。除了好友的回憶,世界上似乎就沒有這么個人存在過。影片中,1900是孤獨的,警覺的保持孤獨, 堅決的做自己。
為了這份孤獨,他放棄了名利(把錄好的唱片掰碎)放棄了愛情(沒有去找賣魚老頭的女兒)最后放棄了生命(死在船上)
是的,1900是被拋棄到船上的,正如我們被拋棄到這個世界一樣。
如果說1900是孤獨的話,那么楚門卻恰恰相反。但他絕對有哲學家潛質,在酒足飯飽的時候總要問為什么。影片基調是荒誕,與蓋里奇和昆丁的黑色幽默所表現出來的有所不同,這荒誕如一個你一直深信不疑并支撐你生命支柱的價值觀,最后被發現不過是海市蜃樓,深入骨髓的可怕!其實這是顯而易見的事,尼采不過是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那個孩子。
荒誕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是自由。是蔑視一切的自由。
影片中操作者也設計了N個模擬世界,每個世界有設定的虛擬人,他們有職業,有背景,有喜怒哀樂。這個世界看起來無比真實,但是只要一拔插銷,大家全玩兒完。對照佛教的那句話:一切像,皆虛妄,不可得。
不看到最后一刻,你會以為男主角所處的世界是真實的,結果是他活的這幾十年都是一場夢。
影片結尾,他跟隨女主角來到“真實”的世界2024年6月21日。女主角的海景房里。這個世界看起來唯美,但是還是那么的不真實。
誠然,我們不能看完電影就懷疑我們的世界也是假的。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趙氏孤兒。正如影片中那個虛擬的世界一樣,勾心斗角,費盡心機的人們面對的是別人隨時可能拔掉他們的插銷。
若假設我們的世界也是虛幻與荒誕的結合體的話,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呢?所謂的世界末日,是否是別人想拔掉我們的插銷呢?
似乎提到浪潮就不能不提勒龐的《烏合之眾》。影片講述一群有意思的人物尋找自我存在的過程,每個人物在心理學層面也都是很值得推敲的
所謂存在,是成為自己的可能性。但是成為自己并非輕而易舉。作家毛姆在《刀鋒》中引用了一句話: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;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。叔本華《論獨處》里說:誰要是不熱愛獨處,那他就不熱愛自由?,F實中大多數人是害怕自由的,就像弗洛姆說的,他們逃避自由。
因為自由的代價是承擔責任。他們不愿意承擔自由帶來的責任,就像片中的“浪潮”會員一樣。逃避自由,逃避成為自我的可能性。
最終應了王小波的話: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共性,可大家都追求這樣一個過程,最終就會擠在低處,像蛆一樣熙熙攘攘…武田信玄的替身在沒做替身前,是一個快樂的混混,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!
出于報恩,他甘心情愿地當上了影子武士。如此從不習慣到習慣從習慣到受用。最后真以為自己就是武田了。三年時間,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變成了真正的傀儡。主觀的人格已經消失,所以他幻化成一個真正的影子。
影子是不能離開軀殼獨自存在的。正如木偶離開了操縱他的人就變成了一堆木頭。離開了武田家的影子武士不知道了自己是誰,他像一個孤魂般東游西蕩。最后以身殉葬,結束了悲劇的一生。你可以采取任何一種人生態度,無論是物質主義還是犬儒主義。但是你必須去選擇一種生活方式,你必須去選擇一種信念,盡管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。我們的主人公上路了,捐掉所有的錢。獨自上路了。他說:金錢讓人畏首畏尾。故事就是這么簡單,他的目的是拉斯維加斯。這是一部關于尋找的電影,與其說他是在旅行,不如說他是在逃離。與其說他是去拉斯維加斯,不如說他是在尋找自己。在夜深人靜時,在傾聽窗外沙沙的雨聲時,我們不得不赤裸地面對自己。就這么無可遁逃地面對自己。當他走在雙子塔中間的時候,你知道,這不僅前無古人,而且肯定后無來者。他是值得仰視的,因為他走在去往自己的鋼絲上。
與他相比,我們的熱情似乎沒有血色,我們的夢想也有些平淡。在我們追名逐利的路上,如果一抬頭,看見了走鋼絲的他,是否會覺得心潮澎湃呢。
寫到這,我們看到是他選擇了鋼絲選擇了雙子塔,他才成為了走鋼絲的人。形成了他的本質。
寫到這,我們看到存在主義十分清楚世界是荒誕的,但是在這個荒誕的世界,我們該如何選擇呢。
卡繆在《西西弗神話》開篇寫道: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,那就是自殺。如果不愿意自殺,如果想在這荒誕中活下去,存在主義無疑是值得我們研究的。精神上空虛的人會通過兩種方式獲取平衡,要么是構建一個泡沫的天堂,自己置身其中;要么是淪陷與虛構的地獄,拒絕看見真相。夢想這個詞在現代社會難免有媚俗的傾向。這個時代的所謂夢想,其實跟片中老婦的夢想無甚區別。是心理極度空虛的產物,也是社會價值觀暗示下的結果。一是在荒誕中找到得以支撐自己人生觀的證據的人。另一種顯然沒那么幸運,不過造物主給他們附帶了一個支撐生命的東西——本能?,F實中,靠本能活著的人又是絕大多數。
影片中,四個主角都是靠本能活著的人,他們顯然沒有什么系統的人生觀,價值觀和世界觀。所有的注意力都靠外界的刺激支配。老婦靠家庭,沒了家庭只好虛構出個光彩照人的烏托邦。而三個年輕人,則是靠肉體的刺激。來麻痹現實的虛無??梢哉f,他們四個人是從一個虛無走向另一個虛無。
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不善思考的,他們只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。這與我們大多數人何其相似。正如羅素說有些人寧愿死,也不去思考。就這樣,靠本能支撐的“人”只能來源于荒誕,又回歸與荒誕。跟他們從沒出生過沒什么區別。
我思故我在————笛卡爾
影片是另一個假設的生命背景。如果存在是通過對自己的認識而實現,那么這種認識需要記憶的幫助才可以實現??梢赃@樣假設——如果沒有記憶,我們還存在嗎?如果存在是對自我的認知,那我們永遠不可能活在當下,如果說生命是立體的,那么,當下只能算一個平面。人的一生就好像一條貪吃蛇,越來越長,直到首尾相連,游戲結束。
主人公是短暫性失憶,他是靠潛意識里儲存的深刻記憶來提醒自己仇恨的深遠,愛的廣闊。而這恨和愛便是他存在的全部證據。
存在,是過去到現在的和差積商。我們不是死在昨天徹底的活在當下,就是背負歷史深刻的活在永恒。